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样态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各个行业,更是将传媒行业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户外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运用网络及移动通信技术为传播方式的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新”不仅只是意味着传播渠道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生产加工方式、用户接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变更。而在这种环境下,纪录片搭乘新媒体平台的航船,展现出更加广阔而全新的传播方式和样态。

 

一、全方位的数字化记录

 

  新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数字化的传播方式。数字化是指计算机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代替传统的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

  数字时代来临,纪录片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带来的创新手段,在追求真实的基础上,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创作的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就运用数字技术给观众带来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圆明园建筑已经残存无几,为了让观众重睹这座皇家园林的瑰丽风采,创作人员运用三维技术,将整个圆明园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废墟上用电脑数字技术还原了一个真正的圆明园,将一个瑰丽辉煌的圆明园重新带到观众面前。

  《圆明园》全片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制作了大量实景拍摄和电脑动画合成的镜头,真实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世界。

  片中运用三维技术的场景达到35分钟之久,看着一幢幢宫殿、一件件装饰从残破不全的建筑上缓缓复原,观众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视觉盛宴的同时,心灵上也受到极大震撼。

 

二、新媒体成为纪录片的首选平台

 

  新媒体不仅是传播的媒介,也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相比于传统媒体乐于使用的“受众”,互联网时代更青睐“用户”。与“受众”的概念相比,“用户”具有个人性、自主性、互动性、参与创造性等鲜明特征。

  随着新媒体平台价值的凸显,一向依赖电视平台的民营制作机构,开始加大新媒体产品开发力度,把新媒体当作首选平台。2015年新媒体成为国产纪录片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有人将2015年称为“新媒体纪录片井喷年”。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5.04亿,用户使用率为73.2%,而纪录片则是其中的重头。近两年来网络浏览量过亿的中国纪录片有9部,其中《舌尖上的中国2》以4.39亿的累计观看量居首。

  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与凤凰视频同步播出《河西走廊》,三年磨一剑,以精良的制作、精美的画面令人动容。但好的作品需要好的传播,否则“酒香也怕巷子深”。新媒体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拆除这个巷子”,让酒香弥散开来。

  为此,《河西走廊》的创作人员在节目创作之初就搭建了全媒体传播的模型,邀请新媒体团队加入,为影片预热造势,开拍和播出实现台网联动、同步、无缝隙衔接播出,利用微博、微信助推,形成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立体式联合传播的强大合力。

  在社交媒体的互动传播方面,同步发起话题与活动:微博话题“你所不知道的河西走廊”阅读数达923万次:凤凰系公号微博微信双平台,推送相关内容47次,累积阅读数450万次;独家定制在线互动游戏“知识分子大调查”,更是反响热烈,参与人数达到16万。

  在这些传播手段综合作用下,《河西走廊》上线短短13天,全平台播放量就高达4153万,真正取得了一片引爆,全面开花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除了在选题上给予纪录片更多空间外,纪录片的定位也逐渐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高端人群不再是纪录片追逐的目标,形式的多样化、题材的丰富性让纪录片这个片种越来越接地气。

  2014年10月起,优酷网推出纪实栏目《时间刻度》,该节目以描画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群像为主题,记录不同职业、爱好、理想的青春一代关于追梦的故事。

  平均每期节目时长13分钟,在优酷网上播放量超过2400万。节目之所以获得网友青睐,是因为选题策划抓住了青年人的内心痛点和关注点。

  结合当下热门议题进行选题制作,是新媒体纪录片的优势,不同于电视台短则数月、长则几年的制作周期,新媒体纪录片更看重接地气、有看点的选题。在新媒体环境中,要在内容同质化、多选择环境中抓住用户,就要在用户体验上进行创新,使用户参与到产品生产过程中来。

 

三、纪录片新样式的产生

 

  碎片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最主要特征之一,快节奏的生活促使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接收信息。正是新媒体的这一特征促使纪录片进行“微转身”,开创一种新的纪录片样式:微纪录片。

  微纪录片时长一般在1-25分钟之间,具有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手机拍摄、实时传输、实时话题等特点。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即时性等特点,与微纪录片的简短、时效性相得益彰,从而促使微纪录片快速成为一支新起之秀。微纪录片的广泛参与性更使纪录片真正从小众走向大众。草根原创,参与者众多;创作者、观众传受一体,充分互动。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故宫100》、《资本的故事》等,除了网站、电视台等机构自制的微纪录片之外,众多网友通过互联网UGC模式上传的原创纪录片也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微纪录片大家族的一员。

  在《故宫100》的影像叙事中,故宫不再是与现实割裂开的、封闭的博物馆,而是犹如一部往返于历史与现实的穿梭机,透过“看得见”的建筑和痕迹,呈现“看不见”的文化联想和历史脉络。

  而VR技术的出现,又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VR通过虚拟现实视频技术将视频画面360度展示,带给观众如临其境的浸入式观看体验,同时让用户全方位地接收声音,以及触觉、味觉、重力、加速度、冷热和压强等感觉。

  2015年底,财新传媒上发布了一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整个纪录片时长为8-10分钟。这是三方合作的第一部虚拟现实纪录片,也是中国首部虚拟现实纪录片电影。影片首次以虚拟现实的方式拍摄留守儿童、进城务工父母以及在农村工作的志愿者教师。取景地包括贵州松桃、湖南古丈,主要聚焦中国社会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一些视频网站开始尝试与VR硬件公司合作,提供视频、游戏等内容,配合VR设备,给用户2DiMA7、3D、360全景音视频、游戏和服务体系体验,未来这种合作将会进一步扩大。

  随着媒体融合的加快,纪录片+新媒体的强大力量已经显现,未来的纪录片人不仅是创作者,同时也应该是传播者、经营者。纪录片作品的拍摄完成绝不是结束,而恰恰是传播和运营的开始。“互联网+“的时代意味着无限可能,而我们正有幸在记录这个时代。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企业文化|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13 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意产业基地(BID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02629号京ICP备20020908